妈祖赐福 永保平安 欢迎您访问泉州天后宫网站
热点资讯

《巷遇·米铺巷 竹树港》:揭秘千年古港码头仓库

2019-03-28 10:29:01 来源:

  巷 | 遇 | 档 | 案

米铺巷

米铺巷

  地理位置

  泉州市鲤城区米铺巷、竹树港

  所属社区

  泉州市临江街道新桥社区

米铺巷

  米铺巷东接竹树港巷,西抵防洪堤;竹树港则东起万寿路,西抵海关口。均为城南小巷,一般地图中未标示出来,在一张写有城南古地名的手绘地图中,可以看到具体位置。(龚书涵/供图)

  A 地名由来

  米铺巷,因为以前有城南大商人在此开米铺而得名。据巷内老辈人回忆,后来附近的宫塔巷开设有大米市场,为了区分二者,米铺巷更名为旧米铺巷,如今旧米铺巷又恢复米铺巷的古名。

  竹树港因曾种植大片竹林而命名,此处位于繁盛的古港附近,古人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且竹子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原料。

  B 巷子看点

米铺巷

  (许志荣/摄)

  短短的米铺巷和竹树港,一会儿就可以走完,但稍加留意,可以发现一砖一瓦中保留最原汁原味的泉州千年古港味道。小桥石板留下了往昔河沟的宽度,一家门前的墙砖,来自当年的泉州城南古城墙,还有近百年前的古港货仓完好地保留原貌,在居民的记忆中,仍是当年舢板往来的繁盛和防洪堤建起之前大水浸泡的艰辛。

  米铺巷9号

  黄家仓库:

  地底通道藏玄妙

米铺巷

  米铺巷9号是当年南安美林黄氏大家族的商行仓库,据米铺巷居民朱永福先生回忆,这间仓库保留近百年前港口仓库原貌,仓库后面就是河沟,从码头运来的货物可以直抵仓库后门入仓。在战争年代,因为这栋楼有三层高,楼顶还设有高射机枪,作为战备防御之用。

米铺巷

  进入9号屋内,可以看见内部构造与普通民宅大为不同,具有仓库布局特色,很是罕见。大厅空空荡荡,充分发挥储存货物的作用。大厅正中有一个手扶木梯,从右侧通往楼上。而这一设计的方便之处,在于可以让木梯下方的小口直接面向大门。

米铺巷

  仔细查看,木梯下方的入口大有玄机,原来可以通往一个地下室。

米铺巷

  入口可容一人搬货物上下,走下几级石阶,可以看到地下室仅有几平方米,由于缺乏打理,颇显凌乱。左侧是一个灶台,右侧有一个门,出于安全考虑,用门扇挡住。

米铺巷

  透过残缺的门扇,可以看到门外就是河沟。当年海内外大船货物停靠在富美渡头,商家用小舢板将货物直接运送至此,搬上来就可以入库,完成来自远方货物的接驳,这样免去靠人力从码头搬货入仓的繁琐,这一细节揭示千年古港非常成熟便利的一面。

米铺巷

  通过木梯来到二楼,窗外的河沟如今变得狭窄,当年舢板小船往来输送货物的富庶景象,留下残存的痕迹。

米铺巷

  二楼阳台上,附近的红屋顶和绿色植物,一起在时光中渐渐融为一体。

  海关口7号

  富美国术馆:

  五祖拳艺震四方

米铺巷

  米铺巷尾的防洪堤边有一条小巷,由于这里紧邻渡头,又是古代海关所在地,被称为海关口。如今海关口7号是一处民宅,而在城南旧史中,是一座名为“富美国术馆”的著名拳馆。

  今年90岁的黄天禄老人,是福建省武术协会第七届常务理事,或许是自幼习武,至今背不驼、耳不聋、眼不花。他在富美国术馆原址前介绍说,富美古渡头是当年货物集散地,习武之风盛行。富美国术馆成立于1933年,馆长为林天恩,总教练为姚醒狮、何沙母。首期学员十多人,有周志强(林天恩的女婿)、林清潭、蔡世约、林秋雁等等,抗战中一度停馆。

  1943年,富美国术馆复馆,馆长仍是林天恩,传授五祖拳械及舞狮阵。舞狮队由林清潭负责,用五祖拳技艺配合舞狮动作,威震古城内外。

米铺巷

  米铺巷旁有一条小巷,名为凤楼埕,别名烘炉埕,因古时这里建有一座凤楼而命名。凤楼埕9号是一座古厝,这是富美国术馆著名拳师林清潭的故居。

米铺巷

  在故居内,林清潭之子林国新回忆父亲的往事。林清潭当时绰号“阿头”,1909年生,从小和弟弟林秋雁随父在富美渡头做码头搬运工,由于天生强壮过人,加上长期的码头搬运经历,功夫底子非常深厚,尤以臂力惊人著称,两百来斤的粮食袋都是用双手抓起搬放,令人惊叹。

米铺巷

  这是富美国术馆拳师林清潭当年的模样,在没有蛋白粉补剂和现代锻炼器械的时代,练出这样的身材,就是靠铁马硬桥的真功夫。

  据林国新介绍,1950年码头工人成立泉州搬运公司,公司工会为了活跃工人的文体生活,在原富美国术馆的基础上创办武术研究社,由陈红桔任社长,黄天禄任副社长,林清潭、邱春晖、黄清江任教练,组织工人习武健身、踩街舞狮,名扬一时,富美国术馆直到1966年才停办。

米铺巷

  富美国术馆留下来的唯一拳谱。(蔡永怀/供图)

  富美国术馆成立以后,学员参加社会的各种武术比赛,声名远播。上世纪50年代,许妈应、黄天禄、邱传国参加全国武术比赛,皆获得好名次,其中黄清江曾获全国南拳第一名,并代表国家出访日本。

  后山社30号

  陈乔木故居:

  家风传承万源木

米铺巷

  在米铺巷老辈人口中,有一个名字频繁提起,那就是“万源木”,这个名字来自附近后山社的城南大富商陈乔木的“万源”商行。据从小在城南长大的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先生介绍,这是因为以前米铺巷大多数房子是“万源木”陈乔木、“瑞裕行”蔡锋、“泉州第一富”刘胜裕这三人的仓库和商铺,后来才变更户主。

  陈乔木故居位于隘南社区聚宝街后山社30号,属于城南保存最好的古厝之一。据传古代后山社有一家张姓铁匠铺,为南门厂口造船厂打造铁钉、铁锚,因此后山社曾名为“打铁巷”,故居以前的门牌就是“打铁巷44号”。

米铺巷

  陈乔木故居前半部分是一座百年以上的古厝,屋顶上有后人修复瓦片的痕迹,如今仍然完整保留古厝最初的样式。

米铺巷

  后半部分是一座伊斯兰风格的砖木结构洋楼,据陈乔木孙子陈基立回忆,祖父曾是城南首富之一,当年花了三万银元,在这里建宅。以前屋顶山花上有双狮踩球的泥雕,球上则为一只展翅雄鹰。拱门上是朱红色铁栅栏,楼上楼下还有古代将军的浮雕,可惜这些精致的细节已毁于几十年前。

  新中国成立后,这栋楼曾作为解放军师部驻地,后来还是军队勘测部队的驻地和海军联络站。陈基立回忆,因为部队保密需要,平时二楼自家人不能上去。一个偶然机会,母亲上了二楼,看到二楼大厅挂有一幅大地图。到了节假日,部队首长还会邀请祖父喝茶长谈。

米铺巷

  据陈基立回忆,祖父陈乔木(1879年-1961年,字禹亭)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他出生于池店华洲穷苦人家,经常有上顿没下顿,需要和弟弟挖野菜充饥,13岁就划着舢板给捕鱼虾的父亲送饭。陈乔木在城南白手起家,从打工开始,后来做中介,开典当行,做小生意,最后经营南北干货,由于诚信为人、经营有道,生意越做越大。除了省内外,中国港台地区、东南亚菲律宾、东亚韩国均有生意往来。观音渡到富美渡头一带1-4号码头是他出入货物的地方,在浙江温州,他还有一个办事处,商号为“珍裕源”。

米铺巷

  这是陈乔木60岁左右和80多岁时的照片。据陈基立介绍,陈乔木身材高大,一米八出头。在鼎盛时期,陈乔木除了米铺巷的货栈,还有聚宝街的若干店面,以及中山南路的大量房产。虽为一方富豪,陈乔木的生活非常节俭,早起习惯用盐巴刷牙,抽的是一米多长的烟杆。平时他亲自打扫庭院,劈柴干活,吃饭也多以咸菜腐乳、豆干蔬菜佐餐,平日不喝酒,一瓶虎骨酒喝了几年才喝完。

  陈乔木出身贫寒,对码头工人、店铺伙计和街坊穷人的生活感同身受,平日照顾有加,从不出恶语,因此后来陈家在困难时期,还有不少群众感恩回报。此外,后渚港拐弯处曾有不少暗礁,船只容易触礁,陈乔木出资炸掉暗礁,为往来船只提供方便。

米铺巷

  陈宅二楼有一幅石刻的家风家训对联,为陈乔木私人秘书所书:安分读书恪守太邱遗训,省身克己长留颖水家风,写明陈氏一族渊源,也表达陈乔木对后代读书修身的期望。陈乔木自己也十分喜欢书法,平时有时间就用来读书练字。受家风影响,陈家后代对书法一道颇为精通。据陈基立介绍,如今聚宝街的“基督教聚宝堂“这六个字为自己的父亲手书。陈基立二姐陈希贤是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二哥陈基力曾有”七中一只笔“的雅称,而陈基立本人也是泉州市书协会员,家训对联旁的”笃行圣道心长乐,信守经言身自安“就是他春节时所书。1940年,泉州商会授予陈乔木“金万源”的匾额,后来被毁,如今复制匾额上的几个大字,正出于陈基立之手。

米铺巷

  院内还有一口外方内圆的古井,井口的半圆形造型比较少见,井水清冽,如今用来浇花。

  拾遗

米铺巷

  米铺巷与竹树港以一座石桥相连,这座石桥看似普通,但在从小生活在米铺巷的朱永福先生眼里,这座桥可是大有味道。

  经朱永福现场测量,桥宽2.8米,最长的石板有8米,可以看到石板的一大截现在铺在路上。朱永福回忆,这是因为以前桥比现在要长,下面的河沟也更宽,运送货物的舢板小船可以往来其间,输送货物毫无阻碍。

米铺巷

  桥头如今种植草木的地方,曾有一条石阶,供码头工人上下搬货,如今石阶已被填埋起来。

米铺巷

  米铺巷附近海关口有一方高达3.17米的奉督抚两院示禁碑,这是城南清代海关遗址,立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内容是禁止关役横征关税的规定,用来维护港口贸易和谐稳定,同时也反映当年古港的富庶兴旺。

米铺巷

  米铺巷20号,现在门牌号更改为中山南路2-3号,门上伊斯兰风格造型依然可见当年的精致。据在米铺巷长大的魏汉铨先生介绍,这是泉州第一家中国银行的仓库所在地。魏汉铨生于1946年,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当年有一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在此把守,腰间还配有枪械,令他印象深刻。

米铺巷

  蒋报企的故居为五开间双护厝,位于新门外树兜村,上图为故居内蒋报企照片。(蔡永怀/供图)

  据资料记载,百年前中国银行在南门米铺巷开张,聘请蒋报企为经理。蒋报企为泉州新门外树兜村人,他于清代光绪末年在新桥头开设明新钱庄,因资金雄厚,人脉广泛,生意十分兴隆。

米铺巷

  米铺巷大多数房子都有台阶,比巷子地面要高很多。在米铺巷15号魏汉铨家中,他说1963年防洪堤建成之前,来自江海的水经常倒灌米铺巷。1956年发大水,水一直淹到了他图中所示的地方。魏汉铨用“山海相望”来形容富美渡头,这里不仅有海运,还有通往内地的生意往来,运出去大米、红糖、咸鱼,从安溪等地运来木材、土特产,生意非常兴旺。

  魏汉铨说,在防洪堤建起之前,米铺巷口的码头边还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观音庙,这是因为以前科技不发达,出海航运靠天吃饭,商家和渔民自然会产生祭拜的民俗活动。

米铺巷

  米铺巷11号是朱永福先生的家,门前的墙砖已长青苔。据他介绍,当年泉州城南的古城墙被拆后,不少墙砖遗弃,许多人家捡一些回来当建筑材料,这些墙砖就是来自当年的泉州古城墙。

米铺巷

  在竹树港中段,有一处没有门牌号的荒园。这里原来是竹树港18号,后面一栋二层红砖小楼藤草蔓延。据朱永福介绍,这里曾是一家远近闻名的杂货店,商号为“金瑞珍”,由两名寡妇经营,其中一位名为楚红枣,一位名为阿珺,当年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美孚石油来到泉州,为了打开市场,将煤油等日用品投放到市场,这里就是当年最早的经营地之一。18号对面的17号,曾是“金瑞珍”当年向花桥亭租来的房子,作仓库之用。

米铺巷

  位于石板桥头的米铺巷2号,是一栋3层楼房,这里是“泉州集友实业社”旧址。此外,在中山南路2号,还有一栋三层老房子,也是集美校友会在泉州的房产,如今仍保留“泉州集友城市信用社”几个大字。中山南路2号曾为米铺巷的巷尾,如今改为中山南路。

米铺巷

  据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介绍,如今中山南路2号(曹中华/供图)在成为信用社之前,是护桥连驻扎地。三楼是一个制高点,整座顺济桥都在视野之内。以前楼上还设有机枪阵地,民兵轮流在桥面执勤站岗,米铺巷朱永福曾在三楼驻守十年。

  据泉州集美校友会副秘书长曹中华介绍,“泉州集友实业社”是泉州集美校友会弘扬嘉庚精神,顺应改革开放大潮,集体创业所在地。泉州集友城市信用社曾是福建第一家民营金融机构,如今已并入泉州银行,泉州集美校友会为原始集体股东。

  泉州集友实业社曾被泉州市政府评为“对外经济活动成绩显著先进单位”“创汇大户”“海关信得过企业”,人员一度多达500人。

米铺巷

  竹树港35号曾是一家烟丝作坊,墙面两侧下方还分别嵌有两块古代石碑,碑上图案隐约可见,已不可辨。

米铺巷

  竹树港不长,却保留许多城南遗韵,高高的台阶、红砖白石和拱门,随处可见外来建筑文化与闽南文化交融的特点。(许志荣/摄)

米铺巷

  阳光下的石板路、古木厝,坐在门前和路过街坊打招呼的老人,这是安逸闲适的小巷时光。(许志荣/摄)

米铺巷

  一条看似普通的石板桥,却顽强地记录当年河道的宽度,一段转角的旧墙,嵌有早已不知年月的古碑,老巷深处留下最醇厚的城南味道。(许志荣/摄)

米铺巷

  图文记者 王了

  摄像记者 颜沐

  实习记者 吴倩妮 饶弯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临江街道新桥社区、蔡永怀、黄天禄、陈基立、林国新、朱永福、魏汉铨、龚书涵等诸位先生及老宅后人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预告:下期《巷遇》将走进横街和道才巷 ,不一样的老巷,不一样的精彩,敬请期待!

  往期回顾

八舍后尾

万寿路

青龙巷

聚宝街

孝感巷

台魁巷

象峰巷

古榕巷

三朝巷

旧馆驿

井亭巷

帽巷螺珠巷

奎章巷

通政巷

奎霞巷

承天巷

新府口

玉犀巷

镇抚巷

裴巷

甲第巷

马坂巷

金鱼巷

通源巷

马鞍山

十八弯巷

伍湖巷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泉州天后宫董事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qz_hzm@sina.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0901606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0202000139号